5条遵义师范学院教务处的引用资料(附引用源)
1、遵义师范学院教务处地址:贵州省遵义市上海路830号
2、遵义师范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陈华仕)主管教学运行工作 电话:0851--28928749
3、遵义师范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温龙岚)主管实践教学工作 电话:0851--28929517
4、遵义师范学院教务处副处长(牟青松)主管教学建设、质量监控 电话:0851--28921749
5、遵义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杨友昌)全面负责教务处各项工作电话:0851--28924875
遵义师范学院是中国贵州省遵义市的一所本科高校。遵义师范学院校园占地608亩。
1907年,遵义初级师范学堂成立。1958年,遵义师范专科学校正式成立。1998年,与遵义教育学院合并为贵州省遵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升格为遵义师范学院。
遵义师范学院设中文系、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计算机科学系、政治经济系、初等教育系、体育系、音乐系、物理与机电工程系、数学系、化学系、教育科学系、生物系、美术系、外语系等系。
遵义师范学院概况
遵义师范学院位于闻名中外、有“红色圣地,醉美遵义”美誉的革命历史文化名城,是一所拥有百年教学历史的学府。1907年,遵义初级师范学堂在“兴学莫先于得师”的理念下应运而生,开启了遵义现代师范教育的先河,1958年正式成立遵义师范专科学校,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遵义师范学院。2007年12月以良好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4月获得贵州省普通高等院校优美校园称号,2011年获“全国文明单位”,2014年成为贵州省首批特色文化学校,2016年获“全省高校加快发展目标绩效考核一等奖”。
遵义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红色革命传统的学府,红军长征经过遵义的时候,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原校址召开过万人大会,接受革命影响的师生踊跃参加革命,遵师成了黔北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中心。
经过百年发展,学院形成了“厚德树人,笃学致用”的校训、“遵道循义、敦品励学”的校风、“道业并重,德识双馨”的教风、“力学力思、求知求是”的学风。以“立足地方、服务基层”为己任,培养了大量扎根地方、面向基层的中小学优秀教师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人才。
在全面深化改革和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学院提出了改革发展的新思路:始终坚持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为中心,努力实现创建应用型综合大学和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着重突出应用性、地方性和多科性,推动学院由单一师范院校向应用型综合大学转变、由服务基础教育为主向全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为主转变、由注重基础理论培养向注重应用能力培养转变、由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向注重应用研究转变。即:坚持一个中心、实现两个目标、着重三个突出、推动四个转变。
学院位于新蒲新区大学城中心,占地面积2100余亩,其中已完成北区建设1000亩(南区1100亩正在规划建设中),总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157人,专任教师834人,其中教授155人、副教授384人,具备博士学位221人、硕士学位523人。学院设有18个二级学院(教学部),普通本专科专业50个,涵盖文、理、工、管、农等9大学科门类,面向25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并向俄罗斯、老挝、坦桑尼亚等国招收留学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507人,其中本科12661人(含120名本科学籍留学生),在近年来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我院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学院现有贵州省区域一流培育学科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6个。有省级一流专业2个、省级一流师资团队1个、省级一流平台1个、省级一流教学管理团队1个、省级一流课程4门、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近年,学院共建立科研团队13个、科研基地26个、研究院所16个,已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1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中心和产学研基地9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科技厅科技创新人才团队3个、省教育厅创新团队4个。
当前,学院正内聚人心,外树形象,深化改革,锐意创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发展全局,走内涵发展之路,着力坚持以教师教育为主体,做强做优师范类学科专业,注重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需求高度契合,大力拓展工、农、经、管、商等地方急需的学科专业,着力培养“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具有奉献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致力于把学院建设成为文化特色鲜明、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具有人才、智力和技术支撑的开放、协同、创新、卓越的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综合大学。
(数据统计截止时间:2019年7月)
遵义师范学院校训介绍
“厚德树人”内含“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观念,体现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突出学院“师范”特点,所树之人是未来的“灵魂工程师”,即所树之人是未来树人之人。
“笃学致用”体现学院以教学为中心的宗旨,要求学生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学习,以此建立良好的校风。内含学院面向基层、服务社会的定位和培养“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具有奉献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